利他性(altruism)是道德伦理的基础。从进化的角度讲,利他似乎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人不仅是利己的动物,身为“社会人”,我们也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帮助别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之前的研究表明,一岁的孩子就能表现出利他性,而且这种利他性与社会环境无关,似乎证明了利他性的与生俱来。来自斯坦福大学的R.S.Barragon和C.S.Dweck挑战了这个观点。他们发现,即便是只有一两岁的小孩,只要有人跟他们“礼尚往来”(reciprocity),他们就会表现出更强的利他性。在互动情境下(reciprocical play),研究人员和1~2岁的小朋友轮流玩皮球和其他玩具。在平行情景下(parrellel play),研究人员和小盆友各玩各的,互不干涉。游戏结束后,研究人员对小朋友表明自己够不到一些物品,比如铅笔,水瓶等等。同时他们观察,小朋友是否在30秒内做出反应,对研究人员提供帮助。实验发现,相较于平行情景,互动游戏后的小朋友更愿意去帮助研究人员。更有趣的是,如果需要帮助的人和之前和小朋友玩玩具的不是同一个人,互动情境下的小朋友还是更乐意对他提供帮助。研究人员在4岁孩子身上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同时发现,如果让研究人员A与小朋友进行互动游戏,B进行平行游戏,稍后看到A和B的照片时,小朋友会认为A更有可能帮助自己。也就是说,互动游戏不仅让小朋友更愿意帮助别人,也会提高小朋友对他人的期待(当然,如果这个结论可以在1~2岁的孩子身上验证就更好了)。这进一步说明,互动情景创造了互相帮助的氛围,即便是一两岁的孩子也可以被感染,变得更“懂事”。
论文原文
Rethinking natural altruism: Simple reciprocal interactions trigger children’s benevol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