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R六月就要创刊四十周年了。六月头两篇文章总结了这四十年来JCR研究问题的变化趋势和最有影响力的文章。
40年来研究了些什么?
Justine Rapp和Ronald Paul Hill的文章总结了四十年来JCR上刊登文章的选题、方法、样本之类的变化趋势。下面挑选重点总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理论化样本的缺乏,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彻底忽视。社会学和定性研究的崛起值得关注。
研究重心上: Consumer choice and decision-making 一直是最占比重的课题,且四十年来比重稳定上升,从起初十年的50%左右上升到如今的60%左右。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逐年上升,从早年的12%到如今的26%(。对methodology的研究逐年下降,从前的9%到如今只有2%(不过方法论文章虽少影响都很大)。
研究方法上:实验逐渐成为巨头,起初只有33%,现如今占到80%。定性研究逐年增加,但比例仍然很低(采访、民族志之类)。
样本选择上:早年还多是大规模人口取样(50%),现如今则多是学生(78%)。最理想的、严格按照理论和研究对象取样的越来越少,如今只有11%。
研究地点:不出意料,几乎所有文章的研究地点都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是最大的研究空白。
40年来最火的文章,作者,和学校
作为传说中拒稿率高达90%的杂志, JCR发表的文章已属业内精华。那精华中的精华又是哪些呢?作者们很“俗气”地看了引用量(是jstor自己的数据,当然不是google统计的那个,水分太大)。引用量最大的当属consumer culture和methodology的研究,比如2010年的中介变量分析方法,和Belk的Possession and the extended self。最高产的作者是大神Chris Janizewski,共发表过29篇。其次是Russel Belk,27篇。长江商学院的朱睿教授也榜上有名,发表过10篇。
作者们还看了贡献最多的作者是在哪所学校取得PhD学位的,以此一窥哪所商学院的项目最优。首当其冲的是西北大学和哥伦比亚,牛人的基数大;其次是伊利诺伊、杜克、宾夕法尼亚等名校。明尼苏达和田纳西也赫然在列,但这是因为Russell Belk和Craig Thompson两位大牛是outlier一般的存在。
这篇文章也分析了四十年来研究课题的变化。此处附图一张,不必多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