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有心情不好难以处理的时候,经常会向父母、朋友等人寻求帮助。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给他人提供类似的帮助,帮助他们度过糟糕的经历。虽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说的可能是鸡汤、是大道理,但这种行为本身还是可取的,相信也会有一定效果。我们都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那么,在帮助他人调节情绪的时候是否也会对我们自己有些积极的影响呢?
目前,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Bruce P. Doré等人则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即帮助他人调节情绪对自己日后调节情绪的影响。其中,帮助他人调节情绪有很多方法,可能是身体的接触(如拍拍肩、摸摸头),也可能是言语的表达(如失恋也是成长)。言语的表达又可以分为接纳和再评价。前者是指接纳他人此刻消极的情绪体验,并表现出一定的共情;后者是指给他人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尽管这一过程很耗费时间、精力,但是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有所练习、提高对自己情绪调节的能力。在目前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探究的是言语表达助人调节情绪对自己的积极影响。
研究中,被试被随机分为两组:调节情绪组和对照组。在调节情绪组中,被试可以在一个网络平台上与他人进行互动,可以发布一些令自己痛苦、难以解决的事情,也可以给他人出谋划策、帮助他人调节情绪;在对照组中,被试可以对自己的情绪等进行写作,但是不能与他人互动。在整个过程中,所有被试首先需要完成一些问卷评估,测出基线水平,然后进行为期三周的实验,即在各自的平台上发布消息、回复消息或仅仅发布消息。最后,他们还需要再一次完成问卷评估。其中,问卷主要包括抑郁症状问卷、生活中再评价的使用频率,以及消极情绪量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换位思考问卷等。
结果发现:(a)在对照组中,书写痛苦经历的频率和随后抑郁症状的改变没有关系,但其和随后再评价的使用频率有正相关趋势,即书写痛苦经历的频率越高,越可能在随后使用再评价;在调节情绪组中,发布痛苦经历的频率和随后抑郁症状的改变以及再评价使用频率之间无关。也就是说,仅仅是把自己的痛苦抛出去,并不能得到很好地缓解。(b)在调节情绪组中,被试帮助他人调节情绪的频率越高,随后使用再评价的频率也会越高、抑郁症状数量则会越少。重要的是,助人行为和抑郁症状、再评价使用的基线水平没有关系。
(c)再评价的使用频率在帮助他人调节情绪和抑郁症状数量减少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即帮助他人调节情绪可以增加对自己的再评价,进而可以减少抑郁症状。(d)同时,在帮助他人调节情绪过程中,更多第二人称(你)的使用会让他人觉得更有帮助,他人因此也会表现出更多感激的行为。(e)而且,更多第二人称的使用也会让自己在随后使用更多的再评价。也就是说,第二人称的使用能够让人接受不同的观点、选择,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痛苦,这和以往的研究一致。
从本次的研究结果来看,赠人玫瑰,确实会让我们手有余香。在帮助他人调节情绪、走出痛苦的过程中,我们也可能会逐渐变得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释放自己。
参考文献:Bruce P. Doré et al.(2017).Helping Others Regulate Emotion Predicts Increased Regulation of One’s Own Emotions and Decrease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43(5) 729–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