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的喜好飘忽不定,面对不同选择时,有太多因素影响最终的决定。但不管怎样,都会有个结果,无论好坏。然而,在不考虑结果如何的情况下,决定本身又会让人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试想:当你终于在两种爆款口红中敲定主意并下单后,你的心情如何?对自己刚刚的行为是否满意、是否自信?
目前,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Hannah Perfecto等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探究。研究者根据可选内容的效价和决策框架提出了属性匹配理论(attribute matching),用来研究不同情况下人们做出决策后的自信水平。其中,可选内容的效价是指选项是积极还是消极,如同样两个策略,一种是两个上上策,一种是两个下下策;决策框架是指选择好的还是拒绝差的,前者一般来涉及直觉思维,后者一般是在深思熟悉之后。之前有研究发现:在面对两个下下策时,人们更倾向于让他人帮自己做出选择,这样便可避免降低自信与满意度,因为无论结果如何都不是自己的决定。因此在属性匹配理论中,研究者提出:面对积极正性的选项,做出选择会让人更加自信;而在面对消极负性的选项时,做出拒绝会让人更加自信。
研究者共做了5个研究来证实属性匹配理论的正确性,除了研究做出决策后的自信外,还探究了一致性评估和做出决策的难易程度。所谓一致性评估(consensus estimation),就是评估别人在面对相同选择时与自己做出同样决定的概率,可以理解为自信的一个指标。
在研究一中,研究者选了16对女性大头照,8对具有吸引力,8对不具有吸引力,随机成对出现在屏幕上,被试需要对其做出决策。其中,一部分被试需要做出选择:“你会选择哪位女性”;一部分被试需要做出拒绝:“你会拒绝哪位女性”。然后,他们需要完成自信水平的测量(1-9点评分)和一致性评估(0%-100%评分)。结果表明:在面对具有吸引力的女性照片时,做出选择的被试(属性匹配)要比做出拒绝的被试(属性不匹配)更加自信、更加相信别人也会这样做出决定;与此相反,在面对不具有吸引力的照片时,做出拒绝的被试反而要更加自信。
随后,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结果,研究者在研究二中将可选内容的效价分为四个层次:极度积极、轻微积极、轻微消极和极度消极,同时所使用的材料换成了词语。最终得到的结果和研究一完全相同,只不过仅仅在轻微积极或轻微消极中便可以发现存现此效应。
在研究三中,研究者探究了属性匹配对做出决策的难易程度的影响。关于难易程度的测量,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前者是直接让被试自我报告,后者是通过做出决策消耗的时间来衡量。结果表明:在属性匹配的情况下,无论是直接测量还是间接测量,被试做出决策都更加容易、更加自信。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容易感”在属性匹配与自信之间起着中介作用,也就是说,被试感觉做出决策很容易,因此对决策充满自信。
为了确定这种中介效应是源于属性匹配还是容易做出决策本身,研究者在研究四中告知一部分被试:根据以往研究,选项的内容也许会让他们在做决策时感觉更加简单。结果表明:那些没有被告知这一信息的被试和研究三中的被试反应相同;然而,那些被告知了这一信息的被试,在面对积极正性的可选内容时,无论是做出选择还是做出拒绝,他们的自信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在面对消极负性的可选内容时,做出选择反而让他们更加自信。这一结果说明:做出决策的容易感对自信的影响是源于属性匹配,而不是其本身。
最后,除了对主观偏好的研究外,研究者还采用一些客观材料来验证属性匹配理论的正确性。在研究五中,研究者让被试判断食物卡路里的含量,分为高卡路里食物和低卡路里食物,同样均是成对出现,部分被试做出选择,部分被试做出拒绝。最终得到的结果与之前相一致,即对于高卡路里食物,做出选择让人更加相信自己的决策,反之亦然。
我们总会面对不同的决定,有些是一堆好的选项,如买你心爱的口红;有些是一堆坏的选项,如到底该选哪个专科学校。有趣的是,虽然我们选择一个便代表着拒绝另外一个,但实际过程中,选择和拒绝给我们的体验并不相同。如果你想对自己的决定充满自信,不妨学习一下什么时候做出选择,什么时候做出拒绝。
参考文献:Perfecto, H., Galak, J., Simmons, J. P., & Nelson, L. D. (2017). Rejecting a bad option feels like choosing a good on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3(5), 659.